admin

道德经内涵解析——道的含义 - 知乎

admin 体育新闻 2024-03-23 64浏览 0
道德经内涵解析——道的含义 - 知乎

  我们今天这里讲道,只对老子道德经里阐述的道进行挖掘和深入探索,力争尽可能的展现老子的原意,道的根本。

  道德经共81章,共有16章对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,我们首先逐字逐句看一下老子的原文。

  第一章:道可道,非恒道。名可名,非恒名。这句话的注解非常非常之多,在马王堆帛书甲乙本未出土之前,各大家普遍认为是非常道和非常名,寻常的意思。我们站在老子角度来看,道和名是并列的,道是客观存在的,名是我们看世界,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,万事万物在人类脑海中的影像就是名。也就是说,道是客观的万物,名是人类脑海中万物。我们所感知,认知的一切,都可以归结于名,比如时间、空间、距离等等,我们认为的一切客观,都是以人的感知为基础的。(不能理解时间为什么不是客观的,建议科普一下时间的定义)道可道,名可名,这里老子表达重点是道和名是可以被感知的,而并非多数注解为说道和命名的意思。非恒道,非恒名,道不是永恒不变的,名也不是永恒不变,大多注解道为规律,老子原意应该更多是道就是道,道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定义,不能用其他定义等同的描述道。关于恒,如果有永恒不变的,那就是永远在变,只是在人类时间的维度里,很多东西来不及变,还有就是诸多的真理,定理,我们认为是永恒不变,其实都是有着许许多多看得见前置条件,还有更多更多我们人类普遍意识感知所认同的前置条件。

  第四章: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似万物之宗。(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)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括号内容放在五十六章更合适。这章是从道的功用上来描述,冲通盅,指道如同器皿一样可以来用,渊,古代一般认为谷,低洼处生育万物,这里用渊形容道生育万物,湛指静谧深远,指道藏得深,让你感觉他不存在。特别是最后一句,老子说我不知道谁产生了道,但是道在玉帝(泛指神仙)之前。小结一下:道如同杯子是可以来用的,且用之不竭,它先于万物,先于上帝,而深藏自己。

  第六章: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这里老子接着讲道啊,永世长存的,不是说生养万物之后就消失了。接着用母性的生殖器来比拟道,我想如果老子生在现代,他更会用现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类比道,现如今的宇宙还在膨胀,而且是加速膨胀,我们不知道宇宙为何爆炸,只是在推测着有个叫暗物质,暗能量的东西对宇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。道的能量微弱若存,但用之不竭。(现在有模型认为暗能量在推动着宇宙,有兴趣的可以科普一下暗能量究竟有多小。)小结一下:道生养万物,怎么生的,我不知道,只知道如同母性生育一般,作用似乎微弱却无处不在,用之无穷无尽。

  第十四章:视而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徼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这里我们先简单翻译一下,道,看它看不见;听它听不到;摸它摸不到着。道啊,它无色,无声,无形,原本就浑然而为一。既不显得光明亮堂;也不显得阴暗晦涩,无头无绪又不可命名,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。它的形状就是没有形状,形象就是没有形体,这就是“惚恍”。迎着看不见前头,跟着看不见后头。把握道,来做现实存在的具体的事。能认识、了解道,这就叫做认识“道”的规律。这里老子其实是在讲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道的方法。人类认识万物的方式就是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。小伙伴们可以科普一下什么是视觉,你见到的万物颜色就是那七色吗?视觉如何形成的?你能听到世界的全部声音吗?你的触觉又是怎么形成的?这些常识对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在大家都知道答案,上天创造了人类,给了人类认识了解观察世界的器官,可是这些器官不足以让人类认识全部世界。老子那个年代虽然不足认知听,视,触的本质,但是已经知道了人类的局限,如同现在的人类看暗物质一般,明明知道它存在,知道它无处不在,无孔不入,但是就是看不见,听不见,摸不着。那我们怎么了解道呢?老子提出的对策很简单,执古之道,也就是按道的方式行事,就能感受到道的存在。就像磁力是什么呢?看不见,摸不着,听不见,但是让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能感受到磁力。什么是道的方式呢?老子也有讲,这也是道德经的重中之重,我们后面讲。

  第十八章: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第十九章: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;此三者以为文不足。故令有所属,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绝学无忧。从接下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章的内在联系,因而很有必要放在一块讲,同时我们将要深入剖析解读老子的逻辑关系和阐述的重点,破除误解。我们先从三个层面看。第一层面,仁义、大伪、孝慈、忠臣的外在属性。这些词汇表现出来的是事物之间比较,程度的含义,与险恶、真诚、自私、奸臣相对应,也就是有道和无道的区别。第二层面,仁义、大伪、孝慈、忠臣出现的逻辑。他们出现各不相同,但有个共同点,因为无道的混乱,在混乱中个别有道的秩序。第三层面,老子眼里仁义、智慧、孝慈、忠臣的内在属性。既然这些是有道外在体现,那么为什么要摒弃呢?首先,有道的领导人必定仁义、孝慈、真诚,那么反过来仁义的人就必定有道?其次,根据第二层面内容,仁义他们是在失道的时候,我们所尊崇的目的是为了回到有道状态,那么根据第一层面仁义只是道的外在属性,那这方法就是在舍本求末!其次,因为人的欲望,仁义不再是单纯的仁义,也就出现了通过假仁假义,得到道之华(果实),就有了大伪,这就解释了老子为何说少私寡欲。再次,我们解释一下智、巧,我们现认为遵循道的人才叫智慧,而这里绝的智,是假仁假义的程度;巧,我们现认为巧是创新,提高生产效率,而这里绝的巧,是懒惰走捷径程度,这就是为什么要绝圣弃智,绝仁弃义,绝巧弃利。小结一下:第十八章,因为大道不被遵从,世界陷入混乱,到人们未能从道本身出发,反而从道的外在表现去宣扬道,唤醒人们对道的认识,因此出现仁义,大伪,孝慈,忠诚。第十九章,领导者应该追求的是道本身,因而要抛弃智、仁义、巧利这些道的外在表现,回复到纯朴,抛弃私利,那么道的表现,自然全部就出现了。老子这两章就是把道的外在表现说清楚。

  这里我们讲了6章关于道的内涵,还有10章,我们后面接着讲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